第(2/3)页 而他看向的位置,却是吴县。 之前贾诩传来的消息让他颇为在意,说在吴县,有人散布了许多孙权失德,孙翊有才有德的消息。 关键是,吴氏态度也很模糊,似乎还有些推波助澜。 更让张明意外的是,张昭张纮等留守吴县的重臣,也开始频繁出入孙翊府邸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张明有一种预感。 “也罢,我也来推一把,就用这围点打援之策来看一看吧。” 张明喃喃低语道。 …… 最先收到张明命令的,是泾县外的徐庶。 如今的徐庶,渐渐褪去了曾经的稚嫩,长期独自领军,让他和在鹿门山上的青涩相比,显得成熟坚毅了许多。 由于张明的信任,甘宁的放权。 自江夏一战后,锦帆军步兵基本都是徐庶在统领,因此鹿门山众人中,成长最快的,反倒是徐庶。 看过张明的亲笔信,徐庶也明白了张明的用意,嘴角不禁噙上一抹笑意。 “传令,天黑后,大军拔营。” “先向北行,沿途只行三十里便安营扎寨,并增加锅灶。” “走之前,看看这孙瑜会不会上当吧。” 当晚,徐庶大军匆匆拔营而去。 早有斥候报到城内,孙瑜一时也摸不清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一向谨慎的他,接连派出了斥候,在确定营中无人之后,更亲自率领五千人,出城往徐庶营地查探。 “走得这么着急,又是往江边撤退,难道庐江真有变故?” “追!” 联想到近日拦截的徐庶军中信件,犹豫再三之后,孙瑜还是下令,朝徐庶军撤退的方向追去,不过很有分寸地保持着距离,并派出斥候探查以防遇伏。 一连追了两天,也不过走了六十余里。 从徐庶大营留下的锅灶,孙瑜有所发现,这些锅灶看似变多了,实际真正使用的却变少了。 也就是说,徐庶大军中已经有不少士兵先一步撤走了。 “原来如此,难怪撤的这么慢。” “传我令,今夜袭营!” 想通其中缘由,孙瑜果断下令,这些日子他被徐庶堵在泾县,担心江南大营的孙权安危,不敢轻易作战,让他心中也是相当憋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