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时珍的问题,顿时让学子们哑口无言。 但也有个别学子,家里是农户出生。 在面对该问题时,有天然优势。 27号学子猛然起身,“李先生,农民们知道。” 李时珍眼前一亮,“你是农户之子?” “正是。” “那请你说说。” “我每年农耕时,会跟母亲一起下地插秧,除杂草的杂活都做。” “普通地里收获后会铺满草木灰,一方面是提高肥力,另一方面是防旱,能等到下一次雨水的到来。” “我还问过我母亲:她告诉我——我们人还有动物的粪便能提高来年的产量。” “除此之外,包括小鱼小虾,它们都能为种植物提高产量。” “比如,有一次,我和母亲就看见一户大户人家——他们就雇人在地里种藕;然后在地里放满水;再把鱼,虾放进去一起养。” “我妈问过大户人家,人家管家说:【这能提高藕的产量,小鱼小虾会在水中排便;给藕种带来肥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来年藕的产量】。” “您刚才这般提醒,所以我认为,您说的【知识】正是这方面的知识。” “我感觉到,我们好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了;但我们以及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肥力究竟是什么组成的。” 此话一出,李时珍顿时表现意外。 接着他连连鼓掌。 “不错,非常不错!” 见先生鼓掌,学子们包括室外的先生们也跟着鼓掌。 对在场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一知半解。 只知道粪便,草木灰之类的;但更深入的便无法解释。 吴院长尴尬地说:“我们竟然连农民都不如。” 苏岳沉思着说:“我现在忽然理解了,知识可贵;有些知识是我们这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因为我们不用种地。” 常斌也忍不住反思:“我终于理解了,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更深的含义!” 室内。 王权,杨修,苏明三人对视一眼,眼神在问:【你知道吗?】 三人纷纷摇头,随即惭愧不已。 李时珍扫视台下一圈,“是的,这学生说得不错。” “现在你们该明白了吧?” “工匠,是你们老师;农户,是你们老师;甚至乞丐都可以是你们的老师。” “所以说,知识,无处不在。” 杨修忍不住问:“先生,何为【肥力】?” 这问题也是所有学子与先生们感兴趣的。 大家都知道【肥力】,却又无法理解【肥力】。 “请看好!” 李时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 【酸地】、【碱地】、【中性地】、【化肥】。 看到这,江哲忍不住笑出了声,“哈哈,果然是这样。” 学生和室外先生们望着这四个词,眉头忍不住紧皱。 每一个字,都认识。 但每个字连在一起,就都不认识了。 常斌看向吴院长,“院长,您可知何为酸地,碱地?” 吴院长连连摇头。 他又看向苏岳,赵才。 二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知。 书写完,李时珍转身面对台下,看到了每个学生们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嗯,各位别着急。” “【天】讲完了,现在来到了【地】中的‘大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