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背后的玄机-《第一次当海盗很紧张》


    第(3/3)页

    “你就不要多问了,总之内情很复杂,我也是从夷州回到福州之后,才接到京里的消息的。”俞咨皋苦笑一下:“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按上面的意思办就不会错。”

    陆文衡站在那里,脸色一连数变,脑子里不知转了多少个念头,仿若一个个火花绽放,又一朵朵地别泯灭在脑海里。

    鸡笼设不设县,已经不重要了。

    他始终想不明白,一个福建沿海的海盗,怎么会引起大明朝中枢里的关注,还特意安排俞咨皋这样的军中人物来交办,里面有什么阴谋,又有什么深意,关系到哪些人,哪些群体,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他不明白。

    俞咨皋盯着陆文衡面如死灰的面孔,同情地叹了口气:“陆大人,个中原因,我觉得就不要去想了,你和朱大人在福建好好待着,比什么都强,京里那么多能人死的死、散的散,你们又何必去逞强?保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陆文衡眼前一亮,他想起了自己过来的原因了。

    “俞军门说的是,是我愚钝了。”他朝俞咨皋行了个礼:“一语惊醒梦中人,陆某过来,正是想向俞军门讨个人情,望军门把这份剿灭海盗的大功劳,匀一份给我。朝中局势变幻,我想多一层护身符。”

    这话就太直白了,简直是毫无廉耻,不过俞咨皋也不是要脸皮的人,闻言不怒反喜,笑道:“我正有此意!下面的那些酸才写不出妙笔生花的文章,我想陆大人来亲自执笔,好好润色,把这场匪乱写得严重一些,将我们的功劳写得更大一点。”

    陆文衡微微一笑,伸手道:“笔来,我立即写!天亮时就能成文!”

    两人相视大笑,笑声洪亮,就连后堂的烛火都在笑声中动摇,那些咬着笔杆子的秀才赞画们纷纷侧头张望,不知总兵大人因何事这么高兴。

    同样的夜色里,辽东山海关城头,一面临海,一面临山,右耳听海,左耳听山,正面往北,一条通途直至暮色深沉的远方。

    城头上燃有几堆明火,将这数丈见方的城楼照得通明敞亮,灯火辉煌处,两人面北而立,数名精壮卫士站在稍远处,警惕地看着四周。

    站着的两人,一人形容枯瘦,年约六旬,但目光炯炯,须发皆白却眼露精光,一身凛然之气将显得肥大的蟒袍撑得饱满,有不怒而威的气势,当风吹动身后的大氅时,腰间的御赐犀带就露了出来。

    另一人就要年轻许多,大概四十出头的样子,面色白净身材中等,看起来像个读书人,却偏偏穿了一身窄袖圆领武士服,一脸英气,若是在平时一定是个器宇轩昂的不凡汉子,但是此时此刻,却拧着眉头带着浓郁的愁容。

    年老的,是大明辽东经略孙承宗,年轻的,是宁前道袁崇焕。

    “经臣大人,难道真的事不可为吗?”寂寥的山风中,年轻一点的袁崇焕沉不住气了,他担忧地向居前半个身位的孙承宗问道:“辽东战局经过这三四年苦心经营,刚刚稍有改观,朝廷难道就要调你回京?这等于飞鸟未尽良弓先藏啊,朝中诸位大人真的就看不到您对辽东如泰山般的重要吗?”

    “你这话说的不对,辽东大局岂有系在我一人身上的道理?”孙承宗却没有认可袁崇焕的话,反而凝神看着远方,摇头道:“把千千万万为了国家赤胆忠心的军民置于何地?”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经臣上任于危难,救辽东于险境,要不是您,辽东哪有这几年的太平?”袁崇焕固执已见,丝毫不肯改口:“经臣您在辽东,人心才会安定,你一走,一切又会乱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