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论太原之战-《大宋之荣耀》


    第(2/3)页

    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宋朝就有了一个规矩:各路将帅外出作战时,不能私自决定如何作战,战争时候进退、攻守均要禀明朝廷、听从朝廷指挥。这是赵宋的一条家法,叫做“将从中御”。

    宋太宗曾在将帅出征前,学三国时候的诸葛亮,预先给各路将帅“锦囊妙计”,嘱咐他们如果敌军从某处来,则打开某“锦囊”依计行事;如果敌军从另一处来,则打开另一“锦囊”,可敌军总是不按赵光义的锦囊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孙子云:“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将从中御”捆住了将帅的手脚,让将领根本没机会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随机应变能力。很早就有人对此提出过抗议:就算是才能平庸的将领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遥控,有出众军事才能的大将自然更不用说了。

    但这制度却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靖康年间依然如此。

    “如此作战方式,亘古未有,如何能应对辽、西夏、金等国快速机动的攻击?”虞允文苦笑着对王晨大发感慨,“这也是我大宋一百多年以来,对外战争没取得什么大的胜迹的最重要原因。驰援太原之战没有一次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几十万,根本原因除了军队战力低下外,还有刚才说的这些原因。”

    “唔,这一点某完全认同!”王晨神情严肃地点点头,他实在想不通宋朝的皇帝为何都会这副样子,完全将军国大事当儿戏。古代时候,交通、通讯不发达,完全不能实时传达战场的情况,前方将帅如想改变作战计划,必须以快马急递军情奏报,然后等皇帝回复。这一往返,战局早已发生了变化。

    用一句俗语来说,那就是黄花菜都凉了,这样的情况如何发生在他穿越之前那交通、信息传递手段非常发达的时代还可以说说,在宋朝,军事指挥制度这样,能打胜仗,那是奇迹了。

    即便退一万步讲,要“将从中御”,皇帝还必须是军事家,不然如何指挥作战?但宋朝除开国皇帝赵匡胤外,还没有哪一个皇帝和军事家粘得上边,更不要说到了靖康时候。赵桓生于皇家,长在深宫,毫无指挥才能和作战经验可言。他要指挥作战,只能听宰执大臣们的意见,而此时在京的宰执大臣都是文臣。皇帝和宰执们一来不知兵法,二来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纯粹是瞎指挥。

    宋军在这些不懂军事的文臣指挥下,不许武将自由发挥,安能打胜仗?

    其实王晨对他穿越之前大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事并不是很清楚,许多战事只是听到一些大概,没什么人和他细讲这些。他没想到虞允文了解这么多,说起来头头是道。

    “朝廷两次派大军救援太原之战,都采取分兵突击之策,两次都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和宰执在指挥、协调各路军马,结果就是两次都没能做到步调一致,两次都被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说到这里时候,虞允文已经非常激动了,一张俊脸都因激动而变得通红,说话间手舞足蹈起来,“这两次救援太远失败,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大宋的统军制度之祸,皇帝和朝中宰执们过多干预之故。各统兵将领必须听从朝廷的指挥,根本协同不起来,最终被金军各个击破。”

    靖康元年二月时候,种师中率兵渡过黄河之后,发现完颜宗翰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他自己则率兵南下,已经抵达泽州,种师中马上上奏朝廷,建议出其不意,自邢、相出上党,从侧后袭击完颜宗翰,但宋廷认为他的建议不能取得成功而没有答应。等完颜宗望率军率师北还之后,种师中被迫撤军。

    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种师中率兵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平定军,很快就收复了寿阳、榆次,但由于姚古、张灏的部都没跟上来,失去策应的种师中为了避免孤军深入,就率部屯驻在真定。而此时金军统帅完颜宗翰正在云中避暑,他让士卒就近放牧。宋朝的细作发现了这一情况,误以为完颜宗翰准备撤军,马上止报了朝廷,枢密院知事许翰误听谍报而做出了金军将要全线撤兵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