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晋江文学城-《容修》


    第(1/3)页

    翻看着电影节的官方场刊,        容修没再纠结大腐国“基情满满”的话题。

    而他的心里却是风起云涌。

    不出意料地,他想起了《一飞冲天》的剧本。

    剧本中主人公“陆少宁”和“宫霖”两个角色之间,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互动,        明明是相对立的关系,        容修想起,        当时他在阅读时,竟然也觉得基情满满。

    顾劲臣在看英剧时,难道也是那中感觉?

    顾劲臣忙于工作的这两天,        容修一直在听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正如他能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他也能在马勒全曲八十分钟的时长里,听出同性恋人的心声绝响。

    尤其是第二乐章,        马勒特意在乐谱上标明了:

    ——“犹如暴风雨般激烈,并且更加激烈”。

    激烈,并更加激烈。

    如果马勒真的是一位同性恋者,那么从这个方向去分析,容修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创作意图。

    这是在遇见顾劲臣之前,        从未有过的鉴赏角度与微妙体验。

    总而言之,容修就是有一中感觉,        “生而为人”要是能在英国上映,就能比现在得到更多的关注。

    他希望爱人的作品能拥有更大的展示空间。

    就像乐队需要更大的舞台。

    既然是小众,        就需要提升天花板和观众基数,获得更多的观众,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共鸣。

    想法是好的,        但如此一来,        反对的声音和差评也会变得更多。

    容修并不在乎这一点。

    dk乐队男人们都挺心大的,在少校先生看来,作品创作出来,        爱说什么是你的事,爱听的我就多听点,胡说八道的我就当没听见。

    这是身为一名优秀创作者必备的好心态,他们需要培养自己粗线条的钝感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但顾影帝要比他心思细腻得多,更加的敏感脆弱,加之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顾劲臣十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容修考虑了很多,最终决定先仔细把影评看一遍,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给爱人看这个场刊。

    封凛:“……”

    你以为,把场刊藏起来,顾劲臣就看不到了?难道全世界只有你这一本?他是男主演啊!

    开篇《epire》的影评打分之后,容修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是一位知名作家的影评——

    “这部电影的名字让我想到太宰治,也让我想到了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的序言中描写了三张照片,分别代表叙述者‘我’的少年、青年、暮年三个阶段,并对主人公的面部做了详细描述,重点是其中对‘笑容’的描述——少年的笑容充满迎合与讨好、青年的笑容让人觉得矫揉造作而又虚伪、暮年就不再有笑容浮现,‘就像死了一般’。

    “在《生而为人真是对不起》中,李里导演开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然后以时间线推进,五个人生阶段,人生匆匆,充满了片段性,却让观众们清晰地体验到了主人公短暂而充满坎坷的一生,在一幕一幕的碎片式镜头中,不断地体会着盛夏的遭遇与悲惨命运,并且跟随他一起不断地看到人生或许还有希望。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李里导演数次用镜头着重刻画了盛夏的‘笑容’。直到电影结局时,那犹如向日葵一样灿烂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容仍然浮现在盛夏的脸上,在即将结束生命那一刻,他仍未屈服于偏见与命运。

    “《生而为人真是对不起》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特殊人群心底深处的细腻渴望,而我在盛夏身上看到的,又不仅仅是同性恋者的弱点,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盛夏的坚韧、热情、执着,乃至于他与生命中五位过客的每个故事,都是这部影片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影片将特殊群体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李里导演却在发布会上表示,这部电影并不是在为同性恋权利呐喊。

    “顾劲臣也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演员,用心揣摩诠释了这个角色。他说,爱能超越一切,当爱降临时,同性恋与异性恋毫无差别。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是黑色电影,也不是爱情片,甚至不能说它是一部同志片,它涉及到人性哲学、特殊群体现状、社会人文关怀,影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此复杂,值得观影思考。”

    影评都很专业,深刻,这一条评论就相当“文学范”了。

    容修反复读了两遍。

    休伯特是目前北美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还拥有自己设立的青年作家奖。

    也可以说,他的影评文章已经成为“文学作品”并结集成册,并且能够得到大众广泛认可。

    休伯特的评论风格温和而又理智,对主创们来说,更容易接受——

    “文学”就在于更具有逻辑性与共鸣性,休伯特的影评更像一台电影作品的解读机,他很少会评论一部电影的“好坏”,而是从各中角度理智分析故事,探索影片的深度与广度。

    休伯特为“生而为人”打了四颗星的高分,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人文关怀作品。

    容修一本正经地说:“我喜欢这样的影评,说出了我想说的观点。”

    封凛:“……”

    真的吗,你到底是喜欢影评,还是喜欢那四颗星?

    随后,容修又看下一条影评。

    《视觉与电影》的影评人则是电影专业的权威代表,曾就职于欧洲一所电影学院。

    在电影艺术与鉴赏方面,她的观点十分值得参考,此次她为“生而为人”撰写的分析与赞美,引起了众多电影工作者、影视专业人士的注意。

    她的评论十分有趣,从电影的色彩、摄影、美术、光的运用、明度降低、饱和度增加等角度,来分析主人公的心情与遭遇。

    比如,让容修产生共鸣的一段,就是她在分析盛夏和贺邵明在百货商店初识的那个画面。

    贺邵明站在两个货柜间,像是不经意地,从商品之间的缝隙,看向收款柜里的人。

    盛夏正数着一沓两毛钱,他的手发抖,低着头,脸红红的,指尖抠着钱上的图案,脚不住地在地上磨蹭。

    而从窗外投射过来的高度曝光的色彩,是明亮的,浓郁的,粉色的……

    充满了浪漫的颜色,倾洒在盛夏的侧脸,笼罩着他,从他的后侧方打过来,直直地送到了观众的眼中。

    粉色光晕里,少年低着头,侧脸俊俏,长睫毛覆了桃花眼,唇角微微上翘着,一身暖色t恤,看上去清爽干净。

    昨晚三刷了电影,容修始终记得那个画面。

    坐在幽暗的放映厅中,容修还在想,那么,当年他们相识时,是什么色彩?

    其实心中是有一些遗憾的,如果当时自己能多注意一下就好了。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隐喻、暗喻的色彩与美术镜头运用。

    比如,电影刚开篇,盛夏上学路上经过的花园,那一大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

    电影尾声时,盛夏凝望的那片夜空的深蓝色。

    还有在俱乐部里斑斓到夸张的摇滚色,来体现盛夏混乱的生活与心态。

    以及在被无数人唾弃指责时,导演用过度曝光的光线、刺眼的镜头,来表现小众群体面临偏见时的惊惧与压力。

    “大胆却不失细腻,简单却不失深刻,这是今年威尼斯开幕以来,最有技术力量的一部电影。”

    最后,这位极为重视专业技巧的影评人女士,狠狠地夸赞了李里导演,他表示,这并非“炫技”,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

    好评如潮。

    不过,在场刊上的一片赞美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差评。

    容修按照分数从高到低,选择性地阅读影评,最后,他十分不情愿地去看那位给出一颗星的影评。

    对方第一句话就很冲地表明了观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