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不过小时候不懂事,看了一些电视剧,才了解过一些。 “靺鞨?就是那个连文字都没有,在山林里面茹毛饮血的野人,他们日后竟然能入主中原?” 饶是李世民都不由感到震惊。 这后世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原竟然孱弱如此? “额,这事吧,说起来很复杂,后世士族门阀消失后,取而代之的便是各地的节度使,而这也造成了武人作乱,今日同殿为臣,明日君臣之分。” 这事李世民应该不陌生,毕竟南北朝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到了宋朝,赵匡胤为了压制武人,便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其实他这么做也没错,只可惜继承他皇位的是个废物,过度重用文人,导致平衡失衡。” 可以说自从宋朝以后,武人的地位就再也没有起来过。 明初倒是有复苏的迹象,但一场土木堡之变,让文官彻底碾压了武官。 “自宋以后,中原武备一直不强,除了宋太祖和明朝太祖以及明太宗的两任君王外,几乎没有什么皇帝和陛下您一样,能让外族忌惮的。” 宋朝皇帝的武力值,好像都被加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其余皇帝文治武功全无。 还有一个打退敌人,签订赔款的,竟然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 丢人啊。 温禾话里顺带又夸了李世民一嘴。 心中暗自想着,这下满意了吧,能让我回家了吧? “文人。” 李世民嘴里念了一句,好似没有听到温禾的那句夸赞。 他沉吟了片刻,神情忽然认真的看向温禾。 “你之前建议朕,让庶民黔首读书,日后他们科举,入朝为官,可若是这些人做大呢,他们会不会形成一个新的势力?”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眼界确实不凡。 这件事情还没开始做,他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 温禾沉默着没有说话,但李世民已经从他迟疑的目光中看出来了。 “任何势力若是同出一脉,那就必定会抱团取暖,若是让庶民子弟入朝,为了对付关陇和士族,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对峙。” 这不算是李世民自己总结的,而是李世民的教训。 从列国开始便是如此。 所谓的百家争鸣,不就是党争的最初的原型吗? “后世叫这为党争。”温禾应了一声。 最早有党争这个说法的,应该是东汉吧。 所谓的党人之乱。 但真正指士大夫的,应该是“牛李党争”。 也就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 “不过这件事情陛下并不需要担心,等他们形成所谓的朋党、乡党,那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事了。”温禾说道。 李世民蹙着眉头看向他,想听他继续说下去。 “只要陛下不想让关陇和士族灭亡,那么那些文人便只能成为陛下手里的利剑。” “另外陛下也无需给那些文人什么特殊的待遇,别像宋朝和明朝一样,又是免税又是免租的,以大唐的现状,根本无需如此拉拢他们。” 其实大唐的条件真的是得天独厚。 有士族和关陇在,士林即便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他们也只能成为三角之一。 而且大唐并无文武的区分,这也让大唐没有重文轻武的土壤。 只要皇帝不作死,去掉三角中的一块,那么朝廷便会稳定住。 最重要的是,大唐不需要与士大夫共天下。 更不需要,用什么优厚的代价让那些人为朝廷效命。 老朱是泥腿子出身,怕被文人鄙夷,毕竟确实有人敢这么做。 再加上元人入侵,导致汉学凋零,他这才出此下策。 至于北宋嘛,赵大是为了让文人压制武人。 而李世民不需要学他们,只要告诉天下人,只要读书就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做官。 会有无数人趋之如骛。 以前是那些人读不起书。 可若是纸张便宜,温禾借机再推出炭笔,还怕没人读书? 就怕到时候生产力跟不上去,没人种地。 不过也不用担心,大唐目前还不可能推广全民教育。 连让长安县这一县之地,人人有书读都做不到。 “只怕是双刃剑吧,不过有一点你说的对,他们确实是对付那些人的好手段。” 像李世民这样皇帝的,其实有点神经质。 既怕手下团结一致来对付自己,又怕他们相互争斗乱了朝政。 不过这种事情,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规避。 或许等人类都灭亡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你觉得如今的科举如何,后世的那些君主又是如何科举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