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喏。” 宁诚离去,现在依旧一头雾水,程大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刚才那一番话,是试探我的女儿成婚与否?所以,他打算提亲? 眼下看来只有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宁诚好歹也在官场上混了这么久,他知道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人做。 自己被调礼部从什么角度看都太诡异了,他和程敏政压根不认识。 程大人给自己连续提拔两级,只能说明他带着目的的。 若是自家小女能嫁给程家,倒也不失为一户好人家,而且还有些高攀了。 …… 朱厚照今天又挨骂了。 倒不是因为西北的事,而是关于张家兄弟兑换盐引之事。 朱厚照吃了哑巴亏,他实在没想到自家两个舅舅会无耻到这个程度啊,借着自己的名义,去河北兑换了足足一千引的盐巴! 张家兄弟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盐他们已经兑换了,四十万斤盐,按照一斤五文钱的价格贩卖,转手就能白白获得六七千两银子。 朱厚照红着脸,义愤填膺的找到陈策,骂骂咧咧的直说自己舅舅无耻之尤。 陈策不关心张家兄弟是否在朱厚照身上占了便宜,反正他们都是一家人。 只是从张家兄弟身上却折射出很多问题,也恰好利用这次机会将这其中的危害告知朱厚照。 “伱的两个舅舅是幸运的,他们最起码能兑换到盐。” 朱厚照:“啊?” “这是什么意思?” 朱厚照不理解,兑换到盐这很难吗? 陈策点头道:“难,很难。” 朱厚照挠挠头:“为啥?” 陈策道:“民间很多商人散户都拥有朝廷的盐引,这一批盐引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 “盐引太多,但盐却就那么多,所以兑换就有先后之说,权贵们自然可以兑换,但一些小商人小百姓们没有关系,只能朝后排队,有人甚至祖孙三代都兑换不了一引盐。” “乃至于许多人手里的盐引最后成了白纸公文。” 朱厚照不解的道:“既然他有盐引,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 陈策道:“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这件事说来话长。” 明政府是效仿元朝的制度,将这些地方的产盐划分区域,不准许跨区域贩盐,否则给予重罪。 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在运输盐需要耗费最大的财政负担,不是盐的本身,而是天南地北的运输成本。 民间百姓想做盐巴生意,首先要从官府中获取盐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