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北朱南徐初论道-《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3/3)页
徐铉自嘲地笑笑,来到安定县后,他的心态就出现了失衡状况,也不知是为何。
朱秀啜口茶,慢悠悠道:“先生怎知,将来的戏曲文章,话本小说不会尽用白话写作?”
徐铉一愣,摇头道:“将来之事谁能料定。只不过某认为,白话之文难登大雅之堂。”
徐铉心虚似地干笑道:“徐某不过随口一说,褚少郎不必放在心上。朝廷派遣的节度副使,相较于彰义军来说始终算是外人。纵观唐末藩镇之祸,朝廷与节度使争权、相互猜忌,但凡朝廷所遣官吏,无不肩负监军职责,这又深为藩镇所忌。”
“其实南方想要种,也并非不可能。在南诏国镇雄节度府,哀牢夷民聚集地,就存在能够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生长的种。
朱秀眉梢挑了挑,似笑非笑。
徐铉也为之遗憾,正要说什么,只见朱秀忽地站起身,拱拱手道:“徐先生抱歉,今日咱们就谈到这,改日再见。”
从西域传入的种,也就是常说的草,生长周期短,耐高温、干旱和盐碱,对病虫抗害性较强,其实非常适合西域和陇西之地栽种。
徐铉捻须沉吟片刻,摇摇头咋舌:“彰义军内祸不远矣!”
朱秀撇撇嘴,这家伙竟然还脑补出一副慷慨义士赴边报国的剧情。
朱秀笑道:“徐先生对草有何了解?”
“晚生请问先生,四有先生之前那篇,关于鼓励泾州百姓改桑麻为草的文章,内容所指群体是谁?”
朱秀想想说道:“就文采而言,不及徐先生万一,不过倒也条理清晰,切实有据,并非胡编乱造,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朱秀道:“每期必买,重点关注头版文章,徐先生的两篇大作晚生全都认真拜读过。”
被一个后辈当面夸奖,也能让徐铉备受鼓舞,发自内心的高兴。
虽说诗词歌赋不一定都要绮丽瑰艳,但遣词造句也不能如此直白粗浅。
徐铉一个激灵,回过神,涨红着脸辩解道:“徐某的意思是是.”
后来博望侯凿空西域,在大夏国(阿富汗)见到的白叠布,其实就是蜀郡商贩走古滇道贩运到天竺,再转卖至大夏国。
旋即想到些什么,又急忙问道:“听说朝廷还要派遣一位节度副使到来,这少使君的封赏,应该也会一并到来吧?”
“愿闻其详。”徐铉来了兴致,端坐身子。
徐铉很高兴,客气了两句。
朱秀拱手道:“徐先生果然好见识,难怪文章能两度登上泾州生活小报头版。”
徐铉听入迷,下意识道:“徐某回去便向皇帝进言,派使者入南诏求取种”
“据小道消息传言,确实如此。”
这两类种,虽然成活以后,长出的植株看上去都是草,但其实有很大不同。”
“呃徐先生不要误会,晚生没有骂你,只是想到些不愉快的过往”朱秀尬笑着作揖。
“当然知道,此人以写白话文章为人称道,言词浅显,有时甚至粗俗,但胜在容易理解,因此在普通百姓中反响热烈,受众颇广。”
徐铉惊讶了,原来小小一株草,内里还有这么多名堂?
什么气候、温度、湿度、土壤,听得徐铉脑子发胀,不是完全明白,但细细琢磨又觉得很有道理。
朱秀拱拱手道:“晚生并不认为四有先生的文章写的比先生的好,但晚生也不认同先生一味以文笔优劣来评判一篇文章。晚生觉得,应当根据文章的受众、写作目的、表达内容来判断。
朱秀没理会,摆摆手跑出邸舍,严平在大门口朝他招手,似乎有急事。
徐铉独坐思考了一会,起身上楼回房。
和褚珣一番谈话,让他的文思再度活跃起来,有许多选题初具眉目。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