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得加钱-《从一万块钱开始的文娱》
            
            
            
                
    第(1/3)页
    蒋希希说这句话,其实更多就是顺带一提的性质,因为对方是不久前才发的消息。
    而且如果要是再晚两天...
    韩升的价格涨了,估计对方还得加加钱,才能进入筛选名单里——可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时对面地这位嘉宾最近最听不得的一件事情就是:
    加钱。
    视线来到京城的另一处,吕亚斌正坐在沙发上,冲着对面来回走动的男人来了句:“好了,不用这么走来走去了。人家没有这么快回你消息的,你就等一会呗。”
    对面男人性子也没那么平静:“我这不是时间太紧么?能早点回更好。”
    他找韩升的项目是一部戏的角色。
    这部戏开拍在即,演员肯定要尽早定下来。
    他也不希望拍摄途中还各种徒增事端。
    “韩升多半现在正忙着他另一个节目最后一期的事情呢。”
    吕亚斌喝了口水,有些无奈:“流量嘛,都挺忙的。本来你如果能在《向往的生活》里和他聊一聊,那还好,但现在肯定要慢慢来。”
    “…慢慢来,倒也只能慢慢来了。”
    男人满脸的叹气,只能无奈地开个玩笑:
    “我现在电影的这个配角,其实戏份不多,难度也不高,就想找个流量来演一下。结果片酬这么高,我真是...”
    “现在市场就是这样,片酬高,但保险点嘛。”
    吕亚斌也安慰道,他作为这部电影的制片,肯定是要站在投资方的角度,来思考事情的。
    不过对方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对面这个男人这次的电影,是系列片的续作。
    拍第一部的时候,几乎是没人看好,也无人问津的状态。
    只能自己掏多数的钱拍电影,为此还经过了大量的准备。包括亲自花了一年半体验生活,投入了其全部的积蓄,花费了数年时间来打磨...
    这样的电影,一般是演员奋力一搏。
    但多数会失败。
    因为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当导演...
    现在被人看见的几个转型成功的,也就属于个例,更多拍摄失败的都没被看见呢———额,也不能说那些都没被看见,比如王宝强的《大闹天竺》也被看见了,也挺失败的...
    但幸好,这次对方成功了。
    数千万的投资,最终换来了数亿的票房,让投资方和他个人都收益不少。
    于是成功一次后,很快第二次就顺利很多。
    时隔一年呢下一部就开始了:这次的筹备一方面是有了经验,另一方面资金充足,所以只用了半年的准备时间。
    就是有点资金太充足了。
    拍第一部的时候,说是砸锅卖铁,欠下了许多人情。
    结果赚钱之后,第二部人家抢着过来投资,他这种讲情义的人也就不多拒绝。于是投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终剧组不差钱的同时…
    大家也都有点谨慎了。
    投的越多,赔的可能性就越大。
    于是就多提了不少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为了保证票房,得有流量参演来增加保障。
    他作为导演,也同意了。
    这事要放到几年后,大伙会质疑:这,这种题材的电影找流量来,确定不是来降低票房?
    但现在,流量神话还在。
    价格都是高得飞起。
    也确实是被投资人们,认真地考虑为票房的保障因素。
    “我明白,但我的重点不是流量。”
    男人转回头,坐在吕亚斌旁边:“本来我也不是不能接受,这毕竟是部商业片嘛。但要是拿钱找流量就算了,先是拿钱找不到人,得加钱;加一点也就算了,结果谈到最后要喊1个亿...”
    “我拍《战狼》的时候,总投资都没1亿呢。”
    ...
    说完这几句,吴京便有些无精打采地坐在沙发上。
    其实,他一直是觉得可以有比较高的片酬,
    但是片酬也不能这么离谱。
    他21岁开始拍戏,拍了几年内地武打明星市场衰弱,只能跑去乡港发展。结果各种被那时候的港圈排挤:当年的香港电影圈,确实比较声势浩大。
    也依旧相当排外。
    吴京在这些人中间混,难度可想而知。
    但后来他其实也终于混出了一定名声,奈何始终是外人,加上乡港电影衰落,后续吴京又发现自己的一条新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