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损招-《洪武生存指南》
            
            
            
                
    第(1/3)页
    闻造返回定海,在城东码头靠岸,匆匆进城,又匆匆出城,在东城外营海卫驻地的校场上找到了朱塬
    时间是五月十五。
    又是个阴天,好在没有下雨。
    沿着校场边缘来到正北的点将台,朱塬坐在点将台正中一张铺了虎皮的宽大太师椅上,头上是一顶大圆伞,斜倚着扶手,手里捧着一卷书,正在专注
    台下。
    占地数十亩的校场上,数千兵卒分布各处,呼呼喝喝,或者练阵列,或者练弓箭,或者练兵器,热火朝天。
    察觉有人走近,朱塬抬头瞄了眼,见是闻造,笑道:“回来了?”
    闻造也露出微笑,抱拳施礼之后,想想说道:“大人体弱,还是莫要吹风为好?”
    朱塬仰脸感受了下,摇头:“今天风不大。”
    前几日,下属回报说营海卫招募士卒已经满员,作为营海卫指挥使,朱塬便过来检阅了一番。
    满意,也不满意。
    满意的是,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岁之间的轻壮,不满意的是,这些新兵的精气神,虽然比朱塬之前初见山东流民时强太多,但和他身边那些从金陵带来的精锐亲兵还是差了很远。
    朱塬也知道,有过战阵经验的老兵,大部分都被镇海卫和定海卫吸走,自己这边,本来就是老朱的安排,吩咐营海卫从民夫中挑选轻壮,其实也是一种偏袒,没打算让他们上战场,预计主要是守家角色。
    就像老朱肯定没想过让朱塬上战场一样。
    不过,朱塬自己却不打算凑活。
    于是宣布为期一月的大练兵。
    为此还特意把负责海捕卫护的营海卫指挥佥事张亿也调了回来,换上镇海卫的人马。
    主要是张亿带领的两千士卒,大部分也都是新兵,当然,也不算太新,否则没法太快出任务,主要是,那些人很多都来自方礼之前从各地召集的方家旧部,他们的身份是民夫,符合老朱要求,但其实也有战阵经验。
    无论如何,除了之前随同常断出海的3000人,其他7000士卒,全部集合操练。
    朱塬也‘以身作则’。
    这几天,每天都过来‘陪练’至少半个时辰,当然了,所谓陪练,其实就是坐在校场点将台上,或者练习操舟水战时,坐在江边看着。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    】
    朱塬没打算跟着练,这身体承受不了,在旁边看着,也算指挥使大人和大家同甘共苦了。
    至于
    别当着自己面偷懒就行。
    实际上,朱塬不知道的是,别说整个营海卫,哪怕是整个定海,随着朱塬那个‘送五百年国祚’的传闻散布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定海这几个月来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私下还会难免一些诸如‘轿房使’之类的调侃,但更多是越来越敬畏。
    那种对于世外高人的敬畏。
    毕竟,名头或许可以唬人,现实的实实在在,所有人都看得到。
    对于朱塬当下的这番‘陪练’,下属中懂些文墨的,已经附会上了一首着名的宋词,苏东坡的《念奴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朱塬或许还没有周瑜当年对抗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功绩,但短短几月时间,解决了明州外海的寇患,也是母庸置疑。
    还有,特别是朱塬捧着本书靠在点将台虎皮大椅上的模样,世外高人范十足。
    那称呼怎么说的。
    儒将!
    大概就是如此。
    点将台上。
    朱塬与闻造寒暄几句,见他看向左右,笑了笑,示意守在身边的一干护卫:“你们都去歇会儿吧。”
    护卫知道闻造身份,明白两位大人有要事谈论,倒是没去歇着,只是都退到了台下,依旧守着几处阶梯入口。
    闻造等一干护卫退开,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朱塬,一边道:“主上口谕,令大人即刻交接明州各项事务,返回金陵,主上还说,打算下月启程去往汴梁,计划在北方待三月。”
    听闻造说着,朱塬已经拆开了老朱的亲笔。
    信中除了再次提起让朱塬返回金陵,以及更详细的一些安排,还说起另外一件让朱塬特别关注的事情。
    老朱已经传令,今年各行省夏税,百姓可以用麻料代替米粮进行缴纳,而且,每斤麻料按照朱塬的建议,作价50文。
    当然,也有限制,替代比例最高一成。
    显然,老朱是听进了之前几回朱塬在信中的游说,包括实实在在的计算。
    就一个,之前南下象山的试验性海捕,一张200斤的大对网,短短十天时间,得鱼超过400担,而根据估算,经过不断修补直至彻底废弃,整个使用周期,相应对网能收获800到1000担的鲜鱼。
    按照营海司对麻料和鱼获的定价,这相当于,10贯的网具成本,收获价值800到1000贯的鱼获,回报率达到80至100倍。
    再说麻料的种植。
    按照当下最普遍的苎麻亩产50斤计算,4亩田一张网,收获800到100担鱼获,而对比起来,这四亩田,哪怕是江南最最上等的肥田,年产粮食也不可能超过20石。
    当然了,这番计算其实是不合理的。
    因为海捕,除了网具,还有船只、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
    不过,老朱的决定,却是解决了一直困扰朱塬的扩张海捕所需最大的一个短板。
    将大明一成的赋税换成麻料,显然也是老朱在确认海洋真是一块丰饶田地之后的一种再简单不过的明智选择。
    而且,50文一斤的价格,也很有吸引力。
    按照苎麻每亩50斤的产量,相当于一亩能得到2500文进账,等同2.5石粮食。
    实际是,当下大明疆宇的平均粮食亩产,远远达不到2.5石的程度。
    相比起来,苎麻的亩产,提升潜力反而很大,因为朱塬之前估算的50斤亩产,是民间习惯挑选贫瘠土地种植而且不怎么上心经营情况下的普遍亩产,毕竟这年代上好的田地,肯定优先种植粮食。
    以后,就不一定了。
    民间只要上心了,苎麻亩产达到百斤都不是问题,那就等同于一亩地5石的粮食产量。
    更何况,官方也没有限制只能是苎麻。
    若是朱塬之前也了解过的黄麻,一亩地亩产可是能达到两三百斤的。
    朱塬读着信,脑海中也在飞快盘算。
    今年大明赋税,之前没有了解过,但对比去年,随着大明版图的扩大,只是粮食方面,超过1500万石,应该没问题。
    按照1500万石计算,一成就是150万石,折价150万两,兑换麻料,50文一斤,总计……嗯,3000万斤!
    老朱疯了?
    朱塬清晰记得,大明去年征收麻料67万斤,还有13万匹麻布,按照5斤一匹的重量,两者总计算是132万斤,这一下就增加了二十多倍。
    不对!
    朱塬再看书信,反应过来。
    是夏税代交。
    朱塬一直很关心各种税收问题,因此知道,这年代的粮税,秋税才是大头,比例的话,夏税大概只占总粮税的一到两成。
    折中,取一成五计算,1500万石的15%,就是225万石,再算十分之一的代交比例,折合一下,就是450万斤麻料,相比去年的132万斤,这才是合理的啊。
    吓自己一跳。
    再说450万斤,听起来挺大一个数字,其实算算,也不多。
    就如之前给老朱的信中提及,如果朱塬明年想要将大明海捕总产量提高到两三百万担级别,只是网具一项,需要麻料就是50万斤以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