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四万义军-《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3)页
    “不足成事之辈!”
    这是李世民的评价。
    魏征跟风道:
    “何止不足成事?若其尚有自知,当自缢以留颜面!”
    李世民瞧过来,幽幽道:
    “朕说的是这肃宗。”
    魏征哑然。
    随即李世民扭头看向前方:
    “这肃宗,亦乃志大才疏之辈,倒是与这房琯惺惺相惜。”
    魏征暂时更不敢说什么了,虽然心里觉得陛下说的真没错。
    而且李世民的思考更加高屋建瓴:
    “这支兵马一去,肃宗再无凭依,而大唐节镇唯留……”
    “郭子仪李光弼所率的河东兵马?”
    随即恍然:
    “难怪这肃宗要去借助回纥之手。”
    “可……”
    李世民来回踱步敲敲脑袋:
    “可回纥为什么要帮肃宗而不襄助安禄山呢?”
    “挟天子以令天下乎?”
    杜如晦看不下去这愈发可怕的猜测,出声道:
    “或者回纥亦念大唐之威……”
    李世民一笑:
    “克明,此辈可畏大唐兵威。”
    “难怀大唐仁德。”
    在颉利可汗身上,在以往所有被打败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对这条道理看的分外清楚。
    ……
    “这杜工部真乃命运多舛……”
    孔明为自己这个朋友担心。
    嗯……他通过光幕去看数百年后的杜工部。
    而这杜甫在数百年后游览成都古迹凭吊他。
    不能见面,实属遗憾。
    刘备对这位诗人也很有共鸣。
    “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比起这房琯,胜之千百倍。”
    身居工部高位而能知民生疾苦,这是刘备最为佩服的地方。
    而对于房琯,徐庶感觉真是没眼看。
    “全赖此刻舟求剑之辈,反倒成就叛军虚名!”
    对于房琯的飞快升迁,他并不觉得羡慕,只觉得这是大唐百姓身上的又一重灾难。
    赵云在旁边算了一算:
    “此役之后,大唐官军之兵力与叛军人马仿佛,且略少之。”
    “且叛军占据这唐之两京,乃大唐官军所必救,叛军官军,攻守之势易也。”
    而且光幕的随口一提,赵云感觉怎么眼熟呢?
    无力平叛,求助胡人,胡人胜则尾大不掉,胡人败定拿这肃宗撒气。
    这安史之乱,愈发扑朔迷离了。
    这大唐让赵云怎么看都感觉一副死相。
    如何能再绵延百年国祚的?
    香积寺的前奏。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