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联合平叛-《我,大明杀神》
            
            
            
                
    第(2/3)页
    “老大,你怎么想?”朱棣一把推开了书案上的奏折,抬头看向了朱高炽。
    虽然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及最初预想的那么激烈,但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文人作乱,那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朱高炽心下一颤,然后就低下了头。
    没有办法?
    不,朱棣立刻就猜到了自己这个大儿子的想法。
    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不能说,或者说不能经他之口说出。
    朱棣的眉头皱了皱眉头,但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转向了杨荣。
    杨荣,虽然和朱瞻壑有所冲突,但并不大,而且朱瞻壑也从未针对过杨荣,所以朱棣用杨荣用得还是挺多的。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杨荣这人有分寸,从来不像胡广、黄淮他们一样没有分寸。
    关于这一点,从朱棣靖难进入应天的时候,他所说的那番话就能够验证了。
    “陛下,微臣建议……”杨荣看了看左右,又看了看低着头的朱高炽,深吸一口气。
    “迁都!”
    此言一出,整个乾清宫内鸦雀无声。
    迁都,自然是迁都到顺天府。
    其实在此之前,文官大多数都是反对迁都的,而武将则恰恰相反,他们支持迁都。
    原因只有一个,若是迁都到顺天府,那就要直面草原、建州卫以及奴儿干都司等各部的威胁。
    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过这话可不是朱棣说的,也不是任何一个明朝君主说的,而是后世人们根据朱棣迁都顺天以及崇祯吊死煤山的事情总结出来的。
    迁都到顺天,文官们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再加上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文官自然是反对的。
    而对于武将来说,直面敌人代表着获取战功的机会增加了,他们自然就会支持。
    而现在,杨荣作为文官,竟然开口支持……
    不!是主动提起迁都。
    朱棣深深地看了朱高炽一眼。
    他虽然知道这个建议未必就是自家老大提出来的,但眼下若是迁都顺天,对太子党的好处是最大的,这就难免让他多想。
    朱高煦一脉,尤其是朱瞻壑,对朝廷的影响力有些过于大了,迁都顺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断了武将的念想,也能减少朱瞻壑对朝廷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万一以后朱瞻壑起兵造反,迁都到顺天之后,朝廷反应的时间就会增加。
    但是!
    眼下说的是废程朱、立公羊的事情,而迁都顺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很好的解决士子们反对朝廷立公羊学为官学的事情。
    原因只有一个:南北敌视。
    之前就说过,在文人士子中,南北对立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一度严重到了朝廷取士都要考虑其均衡的地步。
    迁都顺天,一来是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二来是一旦迁都,北方士子的反对肯定会减弱,而南方士子在这个时候自然也不会干看着。
    这一来二去的,反对的声音消弭下去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还有就是,迁都一事早就定下来了,顺天府的建造和修复也已经趋于完善,其实去年就可以迁都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定下具体的时间罢了。
    “那……”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瞥了一眼仍旧在当鹌鹑的大儿子,缓缓说道。
    “通知礼部的吕震,让他尽快拿个章程,把迁都的事情落实下来。”
    “陛下圣明!”
    文官们跪倒一地。
    ……
    就在应天这边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甚至是颠覆大明局势的决定时,李彬已经率领三千将士来到了辽东都司。
    这得益于大明开放海禁的政策,海运的这方面被人逐渐摸清,再也不用像之前朱瞻壑东征倭国的时候一样还得找宝船队了。
    三千将士看起来很少,但这三千将士却是此战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是来自于神机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