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3)页

    徐铉哭笑不得:“小郡王请说。”

    没想到时隔半年回到泾州,竟然发现报社经营的有声有色,泾州生活小报的名声已经彻底打响,在安定县城更是成为销售最为火爆的商品之一。

    徐铉老脸一红,干咳一声,解释道:“小郡王误会了,徐某原本的意思,是说泾州文脉薄弱,尚武之风浓厚,报纸一物虽然新奇,奈何编写之人水平有限。

    徐铉唉声叹气,李从嘉却是喜不自胜,掐着指头,盘算自己得写多少诗词,才能挣一顿泰和楼的饭钱。

    最好的出路当然是进入节度府做一名掾吏,其次便是州府、县府。

    裴缙虽然是买来的文聘,但底子比起大多数文士要强不少,以河东清叟的笔名,发表过几篇政论文章,反响还不错。

    徐铉沉吟片刻,如果以化名身份投稿给报社,一经选用,将会支付最低一百文钱的报酬,视文章质量和市场反响提高价钱,长期合作者还有更高待遇。

    徐铉忙道:“不只徐某,以小郡王胸中笔墨,也足以胜过这些报社编辑,不妨与某一同写稿。”

    温仲平也邀请宋参、裴缙等人,时不时抽空写几篇有见地的政论文章,温泰温老头,兴致来了也会做些伤春悲秋的诗赋,无病呻吟一番。

    徐铉将征稿启示给他看。

    “砰~”徐铉拍案,嚯地起身,作出决定。

    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李从嘉惊醒,坐起身揉眼睛,迷迷糊糊地道:“先生可是要带我出门吃饭?”

    不过总体来说,泾州的尚文风气不足,文人底子太薄弱,矮矬子里拔将军,报纸上写的社论文章,朱秀就没瞧得上眼的。

    徐铉意气风发地笑道:“小郡王,某找到能够挣钱的营生了!”

    报纸属于新鲜事物,对于消息闭塞,活动范围还出不了县城的大多数百姓来说,任何一点趣闻都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嘿嘿,让先生见笑了。不知这首《新雨》可能被选中?能得多少酬劳?可够我吃两屉小笼包?”李从嘉圆润的脸蛋羞涩地笑了,眼里满是期待。

    李从嘉抹抹嘴角的哈喇子,打着哈欠:“噢~先生想做什么?”

    李从嘉缩缩脖子,小脸上浮现畏难神色,吞吞吐吐道:“先生知我,向来不擅长赋文,对时政也无高深见解,写写诗词,编排新曲还行.”

    笔者落款为四有先生。

    清剿薛氏流毒后,从节度府到州县官府,腾出一批职位,依照政绩、资历、年限等因素相继提拔晋升后,底下又有一批职位空缺。

    徐铉拿起一份报纸,朝版面左下角一个小框看去,那里是一处固定板块,每期都登载着投稿地址以及大概的报酬标准。

    徐铉微微一笑:“想要接近彰义军上层人士,不妨就从这位四有先生入手!”

    徐铉又在心里默默念叨一句:“更重要的是赚到钱,维持生活开销”

    朱秀只与他讨论过报社的基本构建框架,发展方向和发行方式等细节,之后就率军去了岐州,对报社的筹办基本撒手不管。

    李从嘉忙问道:“先生可想好要写什么?”

    宋参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水平自然是不差的,只不过如今他是朱秀任命的首席助农官,整日奔波于田间地头,忙着钻研农事,抽不出太多时间做文章。

    泾州生活小报上粗浅的文墨,在他看来低劣至极,有辱士人风采。

    这位四有先生第一次撰文,就能占据主位,行文间还透露大量节度府内部消息,应该是一位在任官员,而且职位不低,能够接触到彰义军的许多机要。”

    李从嘉眨巴眼:“我们找到他,请他去泰和楼吃席?”

    每期五文钱一份的低廉售价,让许多老百姓但凡识几个字的,都有闲钱买一份。

    朱秀便从府州县三级官府的属吏中,通过考试选拔出一批人填补空缺,由吏员转为官员,也算是转入正职。

    徐铉疲倦之色一扫而空,双眼迸射亮光。

    李从嘉只穿袜子,负手踱了两步,沉吟片刻,悠悠道:“空山久雨水明霞,车马烟长又满城。路上风饶红粉重,九年萧索带潮声。”

    “小郡王可曾看过这篇文章?”

    李从嘉瞟一眼,不在意地道:“看过了,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白话太多,还鼓励泾州百姓种植草,说什么草比桑麻值钱,纺织成布也比麻穿起来舒服保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