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3/3)页

    徐铉近日来,一直在研究泾州生活小报,斥资将所有期数买齐,窝在邸舍客房里看了个遍。

    李从嘉眨巴眼道:“先生不是说,泾州生活小报编写得狗屁不通,大多数文章臭不可闻,正经士人绝不会委身于报社?”

    读书人的出路,从节度府到地方州县官府,也有一条清晰的优先次序。

    报刊编辑这个职业,一时间受到泾州文士们的追捧,竞争的激烈程度,仅次于进入节度府做掾吏。

    徐铉想到日益干瘪的荷包,再不想办法挣钱的话,當裤头换来的生活费很快也要见底了。

    彰义军重武,奖励军功厚待军人,依据军功提拔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只怕今后回到江宁,他一身才气都被口腹之欲消磨干净。

    如此一来,众多为官府服务的底层属吏看到晋升希望,重新激发活力和干劲,促使彰义军的官僚系统朝着良性发展。

    这小郡王并非写不出赋文,只是懒得思考懒得动笔罢了。

    很快,熬得双眼布满血丝的徐铉得出一个结论,泾州生活小报刊载的文章,大多数都写得不堪入眼。

    徐铉正色道:“这篇文章背后大有深意,小郡王可看出了?”

    这些文人里,不乏如年轻时候的温泰一般,寒窗苦读十数年,一心渴求参加朝廷科举,最终却因为时局动荡,求官无路,只得贫寒度日。

    徐铉研墨的手一抖,差点把墨锭压断,无奈道:“此人是谁都不知,如何找?当然是先引起他的注意再说。”

    徐铉见他眼神躲闪,神情忸怩,无奈苦笑。

    李从嘉眼睛一亮:“诗词也能投稿?还有酬劳?”

    徐铉有些心动了,若能写文章赚钱,岂不正好发挥他的长处?

    徐铉嘴角微微扯动,这还是那位才名动江宁,受唐国朝臣称赞追捧,文曲星下凡的六皇子吗?

    徐铉捻须稍作品鉴,赞叹道:“小郡王果然才思敏捷,此诗意境上差了些,但还算应景,比报纸上那些自诩文客的家伙强了太多。”

    朱秀几日前,也以四有先生的化名,写了一篇赞颂节度使史匡威,宣扬彰义军爱民政策的文章,引来一众好评。

    在徐铉看来,这些甚至称不上文章二字。

    茶肆酒馆还有专人诵读报纸,商户们发现,许多百姓对当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各种边小道消息非常感兴趣,也乐得聘请人读报,甚至还推出喝茶吃酒送报纸的促销活动。

    身为江南名士,与韩熙载齐名的文坛领袖,徐铉对于著作文章看得很重,把撰写文章看作是教化世人的神圣之举。

    李从嘉想了想道:“也就是说,先生有把握依靠写文章卖给报社挣钱?”

    徐某每次投稿,小郡王也得附上诗词一首。诗词歌赋的稿酬虽然不多,但也够我们在泰和楼吃一顿早饭了。”

    泾州报社的文案水平如此差劲,让他心里生出一种我上我更行的念头!

    可转念一想,如果公开应聘的话,抛头露面太过惹人瞩目,对于他们隐藏身份不利。

    泾州生活小报选用宽大的黄麻纸雕版刻印,所用雕版也是依据纸张大小专门制作,选聘了一批中青年文士,专门为报社搜集资料,撰写文章,作为每期刊印的内容。

    我等士人,理应倡导天下人偃武修文,壮大文脉,为泾州文坛的崛起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徐铉一口冷茶灌下肚,毫不掩饰鄙夷之色。

    李从嘉总算没有吃小笼包吃昏头,恍然道:“先生想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

    徐铉拿起笔蘸蘸墨汁,笑道:“正是!此人鼓吹栽种草的种种好处,各种引经据典,我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驳斥他的种种谬论!”

    说罢,徐铉提笔在纸张写下一行清隽楷字:“桑麻乃农事之本也,妄言废止,实乃大谬.”

    (本章完)


    第(3/3)页